交流讨论: 浦丹萍:物型课程旨在以物化人、以人化物,开发环境育人的课程力量,指向在万物、关键在成型、突破在寓意、目的在树人、重在“物”的文化塑型及课程意象的生成,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新维度、新聚焦。把握物型课程,一是切入点在“物”,是基于世界是物质的哲学思维,而人又是唯一能够接受暗示的动物。万物有灵、取物造境、感物喻志、万象之美,都是人对物质世界的体悟。二是着力点在“型”,强调可视化、立体感。校园审美向形成文化心智和教育意义载体的物象倾斜,自然意象表现为负载人格精神的人文符号,形成基于人类心智活动的人文气象。三是核心点在“课”,就是将源于生活的课文内容还原到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用心体悟。 韩晓琳:挖掘学科文化内涵价值,加强学科认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学科价值、感受学科文化。比如,很多人在中学就接触过化学反应,但很少有人从美学的角度去观察化学这门独特的学科。科学家通过高科技摄像技术拍摄化学反应,将化学反应独特之美呈现在大众眼前,更增强了学生的学科认知:我们生活的一切、美的一切都离不开化学。 石歆妤: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一朵花显真情,一粒米看世界。陶行知说:“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一根竹子,是器物,也是美食;是玩具,也是乐器;是笔墨春秋,也是君子品格,这是文化的力量。 茆晓明:结构决定性质,形象改变气质。物型课程起于物的“形而下”但求于物的“形而上”。物象有限,意象无穷。教育是基于物质、超越物质的人的精神与灵魂的再造,这也就是物型课程的实质所在,也是江苏基础教育发展新生态、新常态之所在,是每所学校要着力打造的有品位的育人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