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新课标颁布之后,大概念教学也成为一个热门与趋势。
大概念,是指学科中的代表性概念,是深层次、可迁移的概念,它并非指某一知识的具体概念,而是对事物本质及其内在关系或规律的高度概括。大概念思想是引导学生探索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和普遍意义的理念,它具有整合的特质,是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的关键。而结合对人类学习行为的探索,无数的科学实践证明,16岁前是人类语言功能发展的关键期,学生语言能力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们对语言信息的吸收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力。由此,基于大概念理念,结合学生学习的关键期,从综合的角度出发,整合模式就可以给语文教育教学领域更加精准的教学方向。基于大概念理念,结合学生学习的关键期,从综合的角度出发,整合模式就可以给语文教育教学领域更加精准的教学方向。
对书中提及的“真实性问题情境”颇有感悟。书中指出,真实性问题情境是指在学校教育中为培养学生未来解决现实世界中问题的素养而创设的、具有“真实性”的问题情境。
为什么标题是“真实性情境”,而不是“真实情境”,根据刘徽教授所说“真实性和真实是不能画等号的,尽管一般而言,真实的都具有真实性。真实性问题情境是‘为了真实’,也就是说它必须包含真实的特征,但是不代表它必须是真实的。”
真实性问题情境它不是“真实”的,但却具有“真实性”。现在的试卷出题也越来越讲究真实性问题情境。
在这个章节中,主要是在真实性问题情境中对学生进行评价,但是真实性情境不仅仅在评价设计中使用,也在日常的教学中提倡,故此翻阅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情境”一词的提及,在首页语文课程性质里面,提及“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
我们需要情境,学习是在人与情境的互动中建构的。学生通过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在真实情境中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用语文就是引入真实性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学会从纷繁的现实世界中发现问题和界定问题,在此基础上学会解决问题。
布鲁纳(1989)指出,学习单靠好奇心是远远不够,因为好奇心往往是“短暂、表面和易变的”。因此,他提出了胜任力的概念。在真实性情境中,学习空间是开放的,学生参与其中,切实感受学习价值和意义,就会有明确的行动意愿,激发内驱力去克服困难,在完成学习任务之时自我价值也会得到提升,从而可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在真实性情境中通过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构建的知识支架,能够高通路迁移到未来真实生活情境中去。在真实性情境中构建的知识具有极大的生活价值,能打通学校教育与现实世界的通道,为真实的生活而学。
现在的试卷出题也越来越讲究真实性问题情境,那么真实性情境的来源又是哪里呢?刘徽教授在书中提及平常所说的情境只是素材,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打磨。可以从日常生活、新闻报道、研究报告、研究成果、历史文献、影视文学等中提取情境的原型。
那在初中语文实际教学中,创设真实性情境可以通过以下各方面入手:
(一)结合教材资源,根据单元人文主题,提炼单元大情境
深入研读教材,探究发现单元人文主题与各种语文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结合生活实际情况,设计理解单元大概念的一个个任务的学习事件,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真实性学习情境。
(二)结合学生生活,创设真实任务情境
要从学生的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从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的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在书中,刘徽教授是对问题进行了分类,从而将问题情境分成了设计类、探究类、决策类、鉴赏类,通过分类,我们可以对真实性情境有更多的了解,也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创设真实情境提供了一定的方法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