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一】3.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 (23-24第一学期 )学科跨界,让教育更具实效 ——《跨学科学习:神奇的学科跨越》阅读有感

作者: 时间:2023-09-08 点击数:

新课标的颁布,让“跨学科学习”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如何更好地进行跨学科学习,赵传栋先生著作《跨学科学习:神奇的学科跨越》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操作性较强的策略。

为什么我们的学习需要跨学科?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

第一、学生的生活是完整的,学生的课程是不分科的。

例如苏东坡,他是诗人,又是书画家、政治家,也可以说他是一位农民,这就是他生活本身,他的生活是带着他自己所有的修养。苏轼被贬到海南的时候,想着此生再也回不到中原大地了,如何度日呢?他只带了一本诗集——陶渊明的诗集。度此余生就是看陶渊明的诗。这是他的生活,是他全部的修养的表现。

因此,一个完整的人的生活是不分科的,不是说一个农民就一定要特别粗鄙,一个文人就连猪肉都不吃,决不是这样。但是,科学的发展是分科的,我们要把经历了千百年历史发展起来的分科课程教给学生。但教给学生的科学知识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他会很难进入。所以,我们要找一个通道,这个通道是既能够连接学生的生活,又能够把学生的生活提高到科学的高度的通道。我们就选择通过跨学科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进入学科,我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

第二、学生的活动,大多尤其是问题解决的活动,这一定是跨学科的。

中国有句古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实际上,修行就是学生自己的修行。老师从来教不会你东西,能教会你的只有你自己,老师教会你,也一定得你自己学才能学得到,老师教了,不一定你学了,只有你学了,才是老师教的,是这样一个辩证的关系。

教学就是要把静态的、书本上的内容要变成学生的活动,如果仅仅是把书本上的一句话教给学生,那他就仅仅是知道那句话而已,不知道背后丰富复杂、更内在的内容。

大家看柏拉图《理想国》第七卷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学界称之为“洞穴隐喻”。

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的墙壁。在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还有些别的人,他们拿着各色各样的人偶,让人偶做出各种动作。这些囚徒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便错将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

如果我们把书本上的内容直接教给学生,他仅仅是见到了知识的影子,而没见到知识本身,知识本身是什么呢?不仅有文字所表示的信息,还有技能、态度、价值观、认识能力,全部在一起才是知识。

如果仅仅将课程、教材上的内容告诉学生,学生见到的只是影子,当然这个影子本身也很重要。比如小学要测量塔的高度,不能直接测量塔,怎么测?我们需要测量太阳光折射下的塔在地上的影子,这个影子的长度很重要,但要说这个影子就是塔本身,那就错了。所以,我们教学就是要通过让学生去主动活动,通过影子去测量塔的高度。

真正的跨学科一定是与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是对学科知识的应用。不能因为跨学科就忘了学科本身的任务。

把创新实践提前到了学生的学习阶段。培养学生,就是为了他将来能够进入到社会生活,能够从事创新实践。现在的社会是不可能完全割裂的,整个创新生活已经进入到了教学阶段,而跨学科学习就是要自觉地把将来学生可能的创新实践活动提前到教学阶段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阶段就模拟从事创新。这是一种对未来社会实践的模拟和创新实践,非常重要。

跨学科学习最终的切入点和目的就是要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不仅是要让学生知道,更要让学生喜爱、相信,并且能够用行动来证明。

第四、回应现实和未来的不确定性。

以跨学科为目的的项目学习、现象教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不确定,过程和结果都不确定。不确定就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令人期待,充满魅力;因为它的不确定,才有了探索的可能性,学生才觉得有意义;因为不确定,就会有主体介入,因为各类因素而多变,这样就给了学生更多的空间。

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因为过程和抉择是不确定的,要追求最好的结果,个人和团队去招募什么样人就非常重要了。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讨论中,还要跨智力,实现智力共享,才能真正地合作起来。在跨学科教育中,老师应该如何安排任务从而实现合作,这一点也很重要。小组合作不仅对知识的学习是有价值的,更重要的是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

统的分科学习中,各门学科知识条块分割,互不干涉。单一学科的教学,教师往往只专注于本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从而造成知识面狭窄。学生各学科的知识体系也相对独立,缺少系统的融合互通,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综合思考和协调处理。实施跨学科教学则要求教师拓展视野,实现多学科的交流与碰撞,突破学科界限,让学生能学会运用多学科视角去理解世界、解决问题。跨学科学习其实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跨学科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批判性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有助于各科教师相互学习、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有利于教师根据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合理地编排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全面地了解、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充分发展。

翻阅此书时,书中所列举的各门课程间丰富的跨学科学习的具体实例讲解使我眼前一亮,细细品来,经常能令我迸发出新的思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首先关注的是书中对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书中所列举的语文案例多以古诗为主,我也就古诗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发散思维。

反思当下一线课堂的古诗教学,往往是诗歌读一下,诗意说一下,诗境记一下,诗词背一下,忽视了诗歌之美,更无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难免使学生对学习古诗产生枯燥无味的负面情绪。如何改变现状,让古诗教学为学生所喜欢,让古诗的独特意蕴感染学生,进而促使学生萌发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跨学科教学也许会是个不错的尝试。

中国的古诗词按内容分,大致可以分为:咏物、写景、抒怀、叙事等,这些诗蕴含了不少天文、地理、历史、自然、人文、情感伦理等知识点,以及写作手法和审美情感。比如:清明时节雨纷纷”——需要和学生讲解清明这个节日是做什么的(社会人文),为什么清明时节前后总是会下雨(自然、24节气)等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一词的背后蕴含着乐器、民族,玉门关涉及地理知识,要了解整句诗歌的情感表达,更离不开历史背景的了解;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银河、牵牛织女星既蕴含了天文常识,又合了中国的传统神话。

古诗题材多样,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这也给我们在教学时提供了借鉴、链接、运用其他学科领域的可能性。这里的学科领域既包含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包含其他学科的教师资源,还包含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资源(因为学生有比较全面的学科学习经历)。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很多古诗里描绘的画面都充满色彩美学。如咏梅之类的古诗可以结合齐白石、张大千先生的很多画作,一边赏析名画,一边学诗,从文学性和艺术性去提升孩子美育能力。还可以让学生用彩泥捏出来,或者用花瓣、树叶等进行拼贴画,创意式地进行理解。当我们在教学古诗时巧妙运用学科跨界,创造性地开发学科跨界资源,就能让学生在新奇有趣的古诗学习中,丰盈对古诗意境美的感悟。

 跨学科学习语文,打通了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知识壁垒,链接了其他学科原本独立的知识,让各学科知识成为语文教学资源。学科跨界学习语文,一方面要求语文教师对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有充分了解,这样就可以将语文教学内容适时与其他学科进行链接。另一方面,从学校的管理层面上,也可以尝试打破以往学科组办公室的唯一模式,让语文学科老师与其他学科老师进行组合,给跨界学习语文创造便利的空间。其实,这也创造了各门学科之间的跨界学习。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太仓市明德初级中学版权所有